近兩年,很多省市都開始組織對授權簽字人進行統(tǒng)一的筆試。
于是,有許多同行四處尋找相關的試卷,想參考學習一下。
但我個人建議,大家對于坊間流傳的一些試卷,以及網上的一些試卷,只需簡單看看即可,切勿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這上面。這是因為,授權簽字人的考題,其實是沒辦法完全統(tǒng)一的。
比如:有的省市,只考資質認定相關法律法規(guī)和管理體系的知識。
這種方式,對于考試的組織者來說,效率很高。只用一個題庫和一套試卷,就可以應對不同的檢測領域。
畢竟,不管是食品、建材、環(huán)境,還是機動車,資質認定的相關要求都是必須要掌握的。
但這樣的考試,缺點也很明顯,就是會讓大家過于關注資質認定的條條框框,而忽略了技術能力這條最基本的主線。
一名授權簽字人在這種考試中取得了高分,表明他對管理體系的內容很精通,但如果他完全不會做相關的實驗呢?那如何保證他能看得懂檢測數(shù)據,履行好授權簽字人的相關職責呢。
那與之相對的,有的省市,只考專業(yè)技術知識。
食品的一套卷子,機動車的另外一套卷子,環(huán)境的再來一套卷子。
這樣的考試,側重了專業(yè)技術的考察,保證了授權簽字人的專業(yè)素質,但對應的,卻忽略了其對資質認定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。
舉個極端點的例子,一名食品專業(yè)剛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,他很可能輕輕松松就通過了這種食品檢測類的授權簽字人考試,但是,他就能直接去簽發(fā)報告了嘛?
如果資質認定的相關要求,他一概不知的話,比如判定用語、蓋章要求、人員上崗要求、分包、設備租賃等等,那他也是不稱職的。
所以,有些省份,采用了專業(yè)知識和資質認定知識二者相結合的試卷。
這種形式,最能反映應試者的實際水平。
但是,對于考試的組織者來說,工作量太過龐雜、效率低下、監(jiān)管成本過高。
要組織不同領域的專家出專業(yè)題,再結合資質認定內容形成不同的試卷,還要組織不同領域的機構人員分開考試、分開判分。。。
由此可見,不同的省市、不同的檢測領域、不同的出題人、不同的題庫,種種因素,都有可能導致最后的試卷會千差萬別。
因此,授權簽字人考試這個事,大家千萬不要過分迷信于題海戰(zhàn)術,天天拿著一些坊間流傳的試卷不停刷題,結果最終考試時,所考的題目與這些坊間流傳的試題截然不同,那就太得不償失了。
總之,不管試卷試題怎樣變化,大家只要把授權簽字人應知應會的內容完全掌握,便能以不變應萬變,輕松應對各種考試。
另外,這些考試,對授權簽字人來說,確實是一種負擔,但同時,如果利用好這些考試的話,也能變成大家爭取自身利益、或是保護自己的手段。
以前,單純依靠專家來考核授權簽字人,這個過程經常會受到許多人為因素的干預。
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或聽說過,有些檢測機構的領導,總喜歡把一些容易拿捏的人,硬推上授權簽字人的崗位,讓其變成簽字的傀儡,承擔責任,而一些本該承擔責任的人,卻躲在背后收獲各種利益。
然后,某年,某省份第一次組織授權簽字人集中考試,并再三強調此次考試的重要性,比如考不及格的,會撤銷其簽字資格等等。
到了現(xiàn)場筆試環(huán)節(jié),剛一開始考試,居然有相當一部分人簽完名字就直接交了白卷,揚長而去,讓此次考試的組織者目瞪口呆,始料未及。
這些交白卷的同行,他們要表達的意思,應該是十分直白了吧?!